坚持创新,就是不让这个世界改变你

来源: 酵母君

2022-04-08 10:52:51


“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柳传志当年的这句话,恐怕也是今天中小公司和初创团队最痛的领悟。

 

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共识。

 

但很多公司的创新,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情况:

团队忙死,却发现做出来的东西,有一大半都没达成预期效果;

看不清前景,可做的事情也很多,团队始终达不成一致;

想验证某些关键假设,但时间/资金/人都远远不够;

现有产品增长有瓶颈,寻求二次创新很迷茫;

做产品都是脉冲式,没有壁垒和粘性;

……

 

创新本身包含着很多悖论:创新方向错误就是失败,创新执行的不彻底就是失败,创新速度慢于竞争对手还是失败。

 

有些创新项目更惨:明明模式已经跑通了,却死于大公司抄袭。

 

当创新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存策略,中小公司甚至个人,要怎样更新自己对创新的认知,并付诸实践?

 

 

这是人人创新的时代

 

提到创新,你会想到什么?

 

是铝罐拉环从分离式变成一体式、果汁从浓缩液兑水到NFC鲜榨的理念升级?

 

是使用场景改变带来的,手机显示器越来越高清、镜头越来越优质的用户需求变化?

 

是平面设计、视频制作、程序开发的基础功能,因为各种小软件、小程序而变得简单易上手、低成本可得?

 

还是共享经济、无人零售、直播带货、短视频社交、弹幕互动,这些改变我们行为习惯的商业模式?

 

今天创新无处不在,本质上都是为了适应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产品越来越丰富、消费习惯变化越来越快,产品迭代和闭环越来越快的市场。

 

商业史上有过一家公司的一个颠覆式创新,可以支撑十几年行业领先地位的时代。我们也经历过产品经理负责创新的时代。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要创新,也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创新的过程。

 


在创新活力如日中天的时代,谷歌推出了“20%工作制”,允许所有员工每周用一天去研究自己的创新项目,就算与公司业务毫无关系也可以。

 

可惜的是,从2013年开始谷歌的20%工作制已经名存实亡。公司管理效率降低、创新项目发展停滞、逐渐脱离顾客至上的价值观……

 

这么多问题存在,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劈柴”掌权这几年,谷歌怎么就成了另一个百度?》这篇文章会刷爆朋友圈。

 

观察近年来的创新趋势,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创新心得:

1、企业的战略变革引领产品服务的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不可取。


2、创新分为渐进式和突破式。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做突破式创新,但每家企业的生存都需要不断的渐进式创新。


3、做一切创始之前,先要做好案头调查,了解用户的真需求。


4、一切创新的对象和落点,都是“人”。

 

 

真创新和伪创新

 

创新中最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团队基因的不匹配。

 

2013年,阿里集团曾经开发过一款C端社交软件“来往”,因为阿里的资源倾斜和马云的大力支持,3个月内“来往”团队就从20个人增加到200个人。

 

刚出生就备受瞩目的“来往”,又享受到支付宝的导流入口,上线一个月用户注册数超过一千万。但最终这款没有核心的差异化价值、没有“真创新”的产品,还是倒在了微信脚下。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做开发的团队成员心里早就有了答案:不是用户需真的要“来往”,而是公司战略需要“来往”。

 

而阿里的企业基因始终是更懂B端,所以在后来的摸索中,开发出面对企业端的“钉钉”。

 

“来往”的失败和“钉钉”的成功,就是用户需求和团队基因一定要匹配的最好注脚。

 

除了用户与团队,在创新中还有一个更常见的问题,就是“伪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用户需要A,其实他们真正需要的是B。

 

比如越来越多的家庭买洗碗机来节省时间。但在功能创新上,人工智能洗碗机、消毒洗碗机等品类表现平平,节约空间的水槽洗碗机却火了。

 

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


多数中国住户的厨房空间有限,水槽下是重要的储物空间,大型洗碗机浪费空间。


多数中国家庭吃一次饭没那么多餐具要洗,大型洗碗机费电费水。

 

总而言之,创新失败,很多时候是案头研究的第一步没有走对,既不了解用户也不了解自己的团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大企业还能承受这种浪费,小公司很容易被一次创新失败逼到绝境。

 

 

怎样打破创新者困局?

 

时代逼迫企业越来越快的创新、试错和形成闭环。我们面临的创新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商业模式层面:赚谁的钱?和谁分钱?怎样实现规模化,建立护城河?


产品服务层面:怎样理解用户的痛点、爽点和痒点?怎样勾勒用户画像和业务蓝图?


团队执行层面:怎样沟通协作、人效合一?怎样设计最合适的工作流程?怎样在执行实践中锻炼团队?

 

相关问题层出不穷,让人手忙脚乱,心力交瘁。关键问题就出在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创新方法论。

 

阿里巴巴产品大学负责人、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的作者苏杰老师认为:


创新的方法论就是盖大楼的脚手架。通常大楼盖好了,脚手架就被移除,但我们不能只研究大楼而忽视了脚手架的重要性。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


但苏杰老师认为,创新不是人人都需要做,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做。

 

哪些企业是最迫切呼唤创新,同时也最容易落入创新者困局?

 

对于追赶时代变化渐渐力不从心,可能失去现在位置的企业;


已经升上行业金字塔腰部,希望能更上一层,让昔日竞争对手无法再与自己竞争的企业;


原有业务即将发展到顶峰,希望通过创新业务开发第二增长曲线的头部企业;


有资源、有头部公司支持的创新业务团队,以及商业模式有潜力的新生团队。

 

苏杰老师与其团队合作做过的部分企业及机构包括:中航信、海南航空、上海航空、通用汽车、上汽集团、宝马汽车、蔚来汽车、广汽研究院;东方早报、浙报集团、淘宝天下、蓝狮子等。

 

其咨询团队提供服务的行业,涵盖航空、汽车、媒体机构、教育培训、网络招聘、手机游戏、医疗信息化、在线教育、房地产、建筑、物流、AI等领域。

 


苏杰老师及咨询团队,擅长利用客户资源,匹配产品创意,达到圈住合适用户的目标。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和规模,量身交付不同周期长度、不同深度的服务。

 

让创新者不再迷茫,让新业务少走弯路。

 

 

结语:

 

助力中国产品创新,建设理性思考框架,而一切创新方法论,所有的对象本质上都是“人”——是用户生态的全景图。

 

在这个大家都在飞速奔跑的时代,不断创新是最强的长期主义,而创新源于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唯有坚定不移的坚持客户价值,才能不断追求真真正的创新。

 

在4月15日最后一封亚马逊年度股东信里,今年即将卸任的贝佐斯把亚马逊未来的价值观嘱托给了继任者们:

 

这个世界想让你变得跟它一样,因为这样会少很多摩擦,但是你要知道保持独特性和差异化才能生存下去,即便为此你要付出巨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