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酵研院
2022-04-07 17:21:54
38岁的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宣布卸任字节CEO职位。
他在员工信中表示,卸任字节跳动CEO的原因是不愿意继续吃老本。专注学习知识、系统思考、研究新事物、动手尝试和体验是更有价值的选择。
张一鸣说:以十年为期,为公司创造更多可能。
突破舒适区的选择,毫无疑问是艰难的。
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就是做难而正确的事。
然而,优秀的人选择做正确的事都很艰难,普通人又要怎样衡量自己的人生抉择?
以下是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往往是反直觉的
我们经常会忘记价格≠价值。
奢侈品的价格很高,但不认同其中品牌溢价的人,不需要这种“社交符号”的人,自然认为奢侈品的的价值配不上这个价格。
面子,是最普遍也最昂贵的奢侈品。维持面子会消耗其他的人生资本,比如谦逊、务实、创新,以及清醒的自我认知。
反过来,我们的健康、时间、注意力和情绪都是不花钱的“初始设置”,却是我们一辈子价值最高、最稀缺的资源。
这些资源不能增加,不能再生,也买不到。
更多时候,我们甚至误以为免费就是超值。
可惜,有句话叫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
因为“免费”消耗的东西,正是你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最有价值的人生资源。
价值,是非常多元的,有多少种认知方式和需求,就有多少种价值。
跨越自己的认知局限,从他人的角度看需求和价值的关系,就能理解很多超越常识的,甚至是反直觉的选择。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获得超出价格的价值?
这就要看花钱买的东西能不能产生“二次价值”。
我们生活中的消耗品,像食物、衣服、电子产品和娱乐消费,大多都只有一次性的价值,使用过后价值就归零或贬值。
而那些会随着使用而多次产生价值,甚至会在我们的人生中持续产生价值的事物,就有“二次价值”。
比如:
关于家人的幸福的回忆,
能共同成长的的友谊,
稳定增值的良性资产,
稀少的独家资源,
优秀的书籍和艺术作品,
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灵,
行业顶尖大佬的思想……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拥有的“二次价值”最大化的东西,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认知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底层,是结构化思维。
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有用的信息,然而采石场的石头不会自动变成恢弘的建筑。
我们需要结构化的思维来梳理、归纳这些信息,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体系中总结出规律,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思考。
这就是学习提升中最困难,也最正确的事情。
每个人都需要经济学思维
曾经有一个做智能系统的企业,想从B端转型C端。
这家公司策划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调研活动:
让报名参加活动的人免费试用产品一个月并填写调查问卷,之后再根据满意度来付款。最低一块钱,最高不限。
按照这家公司的构想,这次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用户反馈、增加品牌知名度,还能消耗旧型号产品的库存,为新产品腾出空间,可以说是一箭三雕。
而成本不过就是产品邮寄费和广告投放费而已。
没想到在前期的小规模测试阶段,很多参与的人都在问一个问题:如果产品用着不满意,能不能免费退货?
单个退货的运送成本可比批量发货高多了,这笔钱公司当然不愿意花。
但用户要求退货的理由也很充分:这个产品体积跟微波炉差不多,而且很沉,我为什么要把占地方又用不上的东西放在家里?
最终这次活动不了了之。
这个案例里,公司对自己的价值需求很清楚,却完全没考虑到用户的价值需求。
公司和用户的价值需求不匹配、损益不平衡,所以交易或合作也无法产生。
为什么我们都要有点经济学思维?
因为今天的社会,最广泛的人际关系基础,就是经济学上的“交易关系”——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通过相互交换来达到收益最大化。
但在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收益的分配也一定要保证公平,否则就没有合作的前提。
如果不好好思考对方的价值需求,我们以为是收益的,在对方眼里可能就是负担。
如果一方不想把到手的利益让出来,短期利益虽然增加了,长期来看就是一种损失。
虽然人性千变万化,但绝大多数职场和社交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
比如说,一家公司里抢功甩锅的人,未来既不会得到同事的支持,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也会降低,还可能产生很多负面效应。即使换了公司,也会受到职场口碑差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抢功甩锅是不符合职场人经济效益的,所以多数人即使有机会也不会去做。
当我们看不清一件事该不该做,我们就要采用经济学的思维:
我的短期收益是什么?有没有长期收益?
与我合作的人有什么样的价值需求?
怎样做才能让双方达到收益最大化?
怎样才是公平的分配收益?
想清楚这些之后,你的选择才能为你带来最大化的效益。
做好重大决策,避免“7分思维”
说完了效益问题,那么进一步的追问:
我们花了钱,或者时间、精力、情绪之类的代价,但怎样衡量获得的收益值不值得?
这就涉及“价值”的判断了。
一件东西值不值,最重要的还是看你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方式。
想要最初经济效益最大的选择,我们要充分理解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认知方式。
对于普通人,有没有更普遍、更容易判断价值的方法呢?
差不多10年前,一位很优秀的朋友来找我商量:
她是应该入职一家行业前景不错却刚刚起步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还是继续留在工作毫无激情但收入还不错的大公司?
我的建议是,你要给自己的人生可能性打分数,高风险高收益的打高分,低风险低收益的打低分。
之后你要么充满激情的去挑战8分以上的选项,要么在万无一失的6分选项上彻底躺平,但千万不要选7分的选项。
为什么呢?
因为7分的选项既平庸,又有一定的风险,它让你如鲠在喉的难受,又无法保证你安稳。
不敢承担8分的风险,不甘心选6分的平淡,最终犹犹豫豫选了7分选项的认知方式,我们多数人都有。
这就是典型的“7分思维”。
如果你认为自己还有放手一搏的资本和挑战未知的心态,那么一定要避免“7分思维”。
避免让自己后悔,更避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结语:
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物,不是因为我们为它花了多少钱,而是因为我们对它投入了多少时间和思考,并从中不断获得提升。
做出选择不难,难的是清楚的思考选择的意义、承担选择的后果。
做正确的事也不难,难的是抵挡住他人的不理解,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去。
做到效益最大化不难,难的是能放弃部分短期利益,换取长期价值。
放弃“7分思维”不难,难的是在重量相等的价值之间做取舍。
归根结底,成年人的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我都要”的好事。
每次决策时思考“我要什么”,同时也是在衡量“我要放弃什么”。
2022/06/13 15:45
2022/06/13 15:16
2022/06/13 12:11
2022/06/13 11:57
2022/06/10 15:19
2022/06/10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