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却很难做到?

来源: 酵研院

2022-04-08 11:54:49


近期我们回顾了很多酵母老学员的案例,也聆听了更多新学员的心声,发现很大一部分管理中的实践落地问题,追根究底都是一个问题:

 

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其实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一个人生大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却很难做到。

 

 

没有体系化,你才这么难

 

之前有个老板来酵母做咨询,一上来就问:

 

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管理,什么阿米巴管理、精益管理、OKR、德鲁克的理论、彼得·圣吉的理论……一大堆。但我怎么越学越不知道该怎么做管理了?

 

张丽俊老师问:你能判断哪种理论是适合自己公司的吗?

 

他说,不能,因为我实在是太迷茫了。

 

积累了很多知识,学习了很多技巧,但关键时刻没办法拿出一套解决方案,外部条件一变化就不知所措。

 

这种痛苦和迷茫,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

 

其实这就是几百年前大家已经在讨论的“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问题。

 

知难行易,指的是我们很难从日常工作中梳理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自下而上的认知提升难题。

 

知易行难,指的是我们学会了很多方法和理论,却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执行体系。这是自上而下的实践落地难题。

 


知难行易的困境,让公司在新商业环境里无法复制已有的成功,管理者在辅导下属的时候无法复制自己的成功,让职场人换公司、换行业之后无法复制过去的成功。

 

知易行难的困境我们已经说过了,就是老板不知道具体怎么管公司,管理者不知道具体怎么带团队普通人想到了很多事却做不到。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问题,往往存在于这两层体系:理论体系和执行体系。

 

没有理论的执行是盲目的,成功全靠运气。

没有执行的理论是瘸腿的,前方都是障碍。

 

但没有体系化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些人死死抱着过去的成功经验、旧的认知,即使接触到新思想也难以领悟和消化,更不可能付诸实践,反而会找各种理由去否认、拖延。

 

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绿灯思维”


1、先给新思想开“绿灯”,想想这件事可行的理由是什么;

2、再给新思想开“黄灯”,想想其中会有哪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3、最后才轮到给新思想开“红灯”,这件事不可行的理由是什么。

 

当我们不接受一件事,通常是先思考哪里不可行、不合理,但把这种思维反转过来,接受新事物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执行系统来自结果倒推

 

想要真正“知行合一”,既想到又做到,就离不开体系化。

 

从上到下的落地实践叫执行体系,从下到上的方法论形成叫理论体系,二者缺一不可。

 

今天,我们很容易得到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把理论转化为执行的体系化却更难了。

 

因为很多时候你不是真的拥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你只是有了一个“知道”的幻觉。

 

而我们“知道”的理论,和我们可以实践落地的行动之间,还有东非大裂谷一样遥远的距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在对知识产生焦虑,急迫的想要进步的时候,反而很容易进入“信息超载”的心理陷阱。

 


信息超载,是一种不停获取新知识,但害怕去深入理解和应用旧知识的状态。

 

像开头说的那位老板一样,不停学习管理理论只是缓解焦虑,制造“知道”的幻觉。


但他缺乏的是真正涉足管理深水区的勇气,或者没有耐心花时间在已经知道的事情上。

 

如果不能反复打磨、刻意练习,你的知道就永远会停留在知识层面,既不会变成执行体系,也不可能转化成你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信息超载的状态怎样解决呢?


1、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可以通过咨询诊断来寻找合适的体系。

2、订好落地实践的目标,边实践边学习。

3、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额事情上。

4、要有耐心和勇气,花时间在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上,刻意去重复练习。

 

为什么老话说: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因为这一千条新路里面,你知道具体怎么走的路,一条都没有。

 

只有想明白你的问题根源在哪、哪些理论适合你,怎样把理论一步一步拆解开,变成可以执行的体系,你才能知道又做到。

 

所有执行体系,都是从结果倒推出来的。那么怎样才能确定我们可以拿到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确定自己想做什么。这是由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决定的。


第二,我们要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这取决于硬性的法律规定和市场环境。


第三,我们要思考的是可做什么。这来自你对未来发展趋势和自身优势的判断。

 

通过这三重思考,我们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你的执行体系不能从结果倒推出来,你永远没有办法追执行过程,也没办法按照时间节点来验收执行效果。

 

 

高目标倒逼执行

 

但在思考我们要拿到什么结果之前,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你有没有扣动自己的心灵扳机,有没有扣动他人的心灵扳机,让大家拥有排除万难也要把事情执行下去的魄力?

 

乔布斯在开发第一款Mac电脑时,希望启动时间大幅缩短,于是他对工程师说:“如果能救一个人的命的话,你愿意想办法让启动时间缩短 10 秒钟吗?”

 

工程师说,也许可以。乔布斯于是就和他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有 500 万人使用 Mac,而每天开机都要多用 10 秒钟,那加起来每年就要浪费大约 3 亿分钟,而 3 亿分钟相当于好几个人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这番话让工程师非常震惊。最终,工程师们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将启动时间缩短了 28 秒。

 

这就是扣动心灵扳机的效果。

 

很多时候,一件事做不成不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而是意愿不够。

 


要知道,好的结果往往是高目标倒逼出来的。

 

宏大的愿景让我们专注思考怎样实现目标,中等难度的愿景则让我们更关心可能遇到的困难。

 

比如说,如果你是一家线下零售公司的老板,你想拿到什么样的结果?

 

有些老板说,我只要打败现有竞争对手就够了。

有些老板说,我想摆脱整个行业的内卷状态,赚不一样的钱。

还有些老板说,我要想办法让竞争对手再也没办法和我们竞争。

 

有第一种想法的老板,公司不是被新零售冲击倒闭,就是活得很艰难。


有第二种想法的老板,最终开出了“没有产品”的茑屋书店。


有第三种想法的老板,让我们看到了“没有秘密”的名创优品。

 

所以说,愿有多大,路就有多长。扣动心灵扳机的目标,才能倒逼出高效有力的执行。

 

 

结语

 

怎么才能既想到,又做到?

 

首先是选择最适合你、能帮助你达到目标的知识体系。


围绕知识体系建立起一套可落地的执行体系,通过不断实践、不断调整,最终发展出一套属于你的新理论体系。

 

在认知上,想要不断更新体系,首先要抛弃过去的经验和偏见。


在执行上,我们要用结果倒逼过程,通过扣动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扳机,来加强执行力。

 

当你用一倍的时间学习,至少要花十倍的时间跟进、检查、落地、复盘和调整。


在执行过程中,要指导、支持和问责,要列出执行落地的详尽计划和截止日期。

 

最后想说一句: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输在犹豫,赢在行动,干就对了!

标签:

赢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