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酵研院
2022-04-18 12:16:01
很多公司喜欢招聘有成熟管理方法论、有大厂经验的管理者,喜欢招聘高学历、有潜力的员工。但是这种招聘方式中隐含风险,同时也并不适合所有企业。
下面我们听听Cherry老师对人才招聘和培养的经验之谈。
创业的味道,最重要是默契
6年前,我和俞头决定共同创业,成立创业酵母。
最初和俞头做创业搭档,我也非常担心。因为俞头在阿里管过6000多个人,离一线业务已经太远了。
创业这种东西就是隔行如隔山,创业精神首先是敬畏新业务、新产品。我们如果用阿里的管理方式和业务方式来做创业,一定会死。
后来我拉着他每天坐地铁拜访十家客户,一天平均坐5个小时地铁,在北京穿来穿去。因为我们以前没做过这个行业,所以只能用最笨的办法。
坚持这种拜访量,我们一年能拜访一千多家客户,快速积累对这个行业的认知。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冬天的晚上,俞头从杭州来北京找我,一起去见一个投资机构的老大。那天晚上交通很堵,要来不及了,我们就下车打了个蹦蹦。那个蹦蹦为了赶时间,在马路和人行道中间穿梭,过马路牙子的时候特别颠,结果在离酒店一公里的时候坏掉了。
那天晚上我穿着高跟鞋,天气非常冷,我们两个一路狂奔到了酒店,结果还早到了五分钟。
俞头说先等一下,我在门口抽根烟,我就陪着他。然后他对我说,Cherry,我好像找到了跟你一起创业的感觉,我突然对这个行业和客户了解了很多,我突然发现这个业务比阿里的业务要复杂很多。
听到俞头这么说,我很开心,这代表我就不需要担心今后的业务问题了。
非著名企业,人从哪里来?
无论管理者还是员工,人才的选拔比培养重要,这是我创业后的切身体会,也是惨痛教训。
曾经我和俞头在阿里都是以培养人著称,通过培养团队我们都拿过全国第一的业绩。当年我有个外号叫“烂摊子专业户”,没有我搞不定的人,没有我带不起来的团队。
所以刚创业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培养人最重要。
但现在我实话告诉大家,我跟各位合伙人创业的这几年,发现根本不会因为我们是大公司出来的,也不会因为我们曾经管过那么多人而少犯错误。
创业酵母在2015年和2016年面临过两次灭顶之灾,基本都是在选人上出的问题。
2015年我们有个商业模式特别成熟的业务,当时我飞到全国找了5个年轻又优秀的招聘合伙人,都是来自业内顶尖公司,原来一年也能做七八十万的销售业绩。到酵母来之后,我手把手的带着他们,业绩一下子翻了十倍不止。
但到了2015年底,我和俞头决定放弃整个团队,因为志不同道不合。
这些猎头出来的小孩,没有什么为客户服务的远大理想,更没有长期主义。他们最关心的是今年我能不能多拿几十万。所以我们觉得这不是我们要的团队,就让他们都走掉了。
做这个决定,相当于我们的招聘业务一夜回到解放前。
那么我们2016年犯的是什么错误呢?因为2015年找了一批业务能力强,但是味道不一致的人,所以2016年我们就招来了原来阿里的老团队,觉得是跟我们文化味道一样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失败了。为什么?因为能力不匹配。
在大公司里,基层管理只要做好执行就可以了,公司的制度、文化、考评标准和商业模式都不是他们定的。但在创业公司,你要设计制度、流程、商业模式,他就完全搞不定了。意识能力上的确差得远,而是心态上难以躬身入局。
所以我深刻认识到,对于没什么名气的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招聘远比培养更重要。
如果你在大公司大平台,你有品牌号召力、给钱多,你的绝大部分员工都是211、985毕业生挑出来的,或者已经有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然后经过七八轮面试精挑细选。
而创业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就是多专多能,所有的活儿都要干。所以你会发现,阿里的老人为什么能做各个部门的总裁,因为级别高的人早期的时候什么岗位都干过。
所以最适合的人,都是剩下来的,最精良的将士,都要经历大浪淘沙。
生存文化,企业发展的支柱
不管一家公司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多大规模,只要你丢掉了生存文化,你就一定会落后挨打。
为什么这几年百度已经远远落后了,就是因为它丢掉了生存文化。但马化腾、马云、任志强,天天都在做业务相关的事情,天天都在思考生存问题。
任志强每年都会发一封邮件,说明年华为可能会死。马云也是这样,他演讲的时候会说今年还不错,但是明年可能会有很大的灾难。
我们原来误以为这是老板们说话的套路,后来发现原来老板真的认为我们可能挂在明年。这种生存意识是根深蒂固的东西。
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有哪些问题?
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怎样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怎样发展业务“第二曲线”?
怎样为自己的企业做组织诊断?
怎样设计战略并最终落地?
………………
创业酵母《组织创新大课》,帮助企业决策者建立组织架构的体系化思维。
2022/06/13 15:42
2022/06/13 13:24
2022/06/10 12:18
2022/06/07 11:42
2022/06/07 11:36
2022/06/07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