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人心,不变的人性

来源: 张丽俊

2022-05-10 14:27:32


 管理方法论 丨作者 / 张丽俊   整理 / 涂山


为什么没有“购物车”功能对拼多多的用户影响不大,却让当年刚登陆中国的亚马逊却血亏?

 

亚马逊跟淘宝、京东一样,是选择丰富的全品类电商,我们习惯花很多时间对比大量商品,找性价比最高的。很多件同类商品加入购物车,让比价变得非常方便。

 

但拼多多走的是低价量大的快销路线。没有购物车,等于催促用户快速做决定,减少比价和反悔的机会,让已经参与拼单的用户能尽快成交。

 

更重要的是,拼多多的主要用户群体在下沉市场,而且年龄偏大,购买的操作越简单、流程越短,就越容易卖出去。

 

所以商业设计原本没有对错,顺应人心、洞悉人性就是成功。

 

 

站在当下面对未来,我们能做什么?

 

2020年,由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被宣告失效,以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名字命名的新定律,将成为未来半个世纪影响力最强的技术预测。

 

黄仁勋定律预言:驱动人工智能的硅芯片性能,每两年就能翻一倍以上。这意味着自动驾驶、智能识别、智能制造、智能城市等技术概念将很快落地,营销、制造业、平台和供应链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

 

今天,互联网和智能算法已经在重新定义零售、金融、制造、技术和能源。未来,数据技术将重新定义生产和消费。

 

智能制造和物联网,可以让未来的消费者、生产者和创作者的边界模糊。技术的发展将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而消费习惯的改变带来商业模式的颠覆。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曾经10年才有一次商业文明变革的浪潮,而今天我们的企业战略,每年都需要根据国内外经济、政策和技术发展来调整,不确定性的风险无处不在。

 


没有人预见到疫情,就像没有人能保证未来不会再有“黑天鹅”起飞。所以我们在制定公司战略的时候,不得不“看十年,做一年”,时刻准备应对新一轮危机。

 

未来,如果你的企业战略不能小步快跑、迅速调整,可能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竞争对手或跨界打劫的大平台消灭了。

 

面对这样的时代,很多老板非常迷惘:今天我应该怎么做?明天我可以做什么?

 

 

识人心,懂人性

 

想知道自己的企业未来可以做什么,怎样才能制定好的战略,核心条件就两点:为用户创造价值,对人性的需求分析透彻。

 

好的商业模式,从来都跟老板想做什么无关,只跟用户想要什么有关。


一切商业的基础是用户,用户的需求就是市场,只有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公司才能生存。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

 

无论是商业战略还是组织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性的研究。我们常常说决策者要“识人心,懂人性”,商业战略的本质,就是对人性需求的探求和判断,只有懂得人性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

 

前段时间那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为什么能引发这么广泛的讨论?因为我们的生活早就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外卖了。


没有外卖、送菜上门和跑腿服务,会让很多人的日子过得非常痛苦。

 


我们离不开外卖的原因,除了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客观因素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懒。

 

有句玩笑话叫“懒惰才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会发现,20年来大多数互联网创新,像电商平台、网约车、共享单车、生鲜到家、直播带货,都是为了让普通人生活更便利、更舒适而诞生的商业模式。

 

追求方便快捷和舒适,就是人性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刚需。


今天我们享受到的便利越多,我们就越是渴望更多。而创新的商业模式不仅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更创造出大量新就业岗位,弥补了因为新商业模式崛起而消失的旧岗位。

 

当外卖变成常态,普通人就再也不想回到每天自己买菜做饭,生个病还要自己跑很远去买退烧药的时代了。


这就是消费习惯不可逆转的改变,这种改变必将衍生出一系列的商业进化。

 

我们说流动的人心,不变的人性。人性的需求和惯性永远不变,而人心是会变的,就像商业模式不断在进化和拓展一样。

 

老板如果能理解什么叫流动的人心,不变的人性,在商业模式设计上,就没有搞不定的事。

 

先顺应人性,再反人性

 

人性喜欢舒适、回避困难。


我们说学习是反人性的,想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至少要经过1万小时的练习,想要培养自律的习惯,至少要21天的坚持。


毫无疑问,反人性是非常痛苦的。

 

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主动选择令我们痛苦的事呢?因为我们能看到改变的结果,因为学习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来说,是刚需。

 

选择去做反人性的事,本质上就是要拿到结果。只要结果是好的,中间的痛苦就很容易就被忘记了。

 

识人心的商业战略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先要对人性的需求有判断,明白自己能做的是什么,之后则必须去做痛苦的取舍,决定未来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并坚持下去。

 

举个例子。阿里最初的业务都是务实的决策,无论是B2B、淘宝平台,还是支付宝,这些都是为了养活企业设计的战略。但阿里云一开始就是务虚的,这个战略是为了顺应趋势、抓住未来。

 


2006年马化腾、李彦宏和马云在一个论坛上探讨云技术的可行性。李彦宏说云计算应该不会来,马化腾说这个事可能100年后才能实现。


马云是台上唯一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但他说我相信云技术10年就会实现。

 

阿里云刚成立的时候,不仅外界普遍不看好,内部也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但大家都相信这个事一定要成,所以阿里坚持不懈地每年投入十个亿,从无到有打好了这场技术攻坚战。


今天阿里举办的云栖大会,也从一开始乏人问津,变成一场中国互联网盛事。

 

通过阿里云基础建设,阿里巴巴第一次有了技术壁垒,阿里的全球交易系统能支撑一秒54万笔交易。通过阿里云,阿里巴巴发展出非常重要的一条创新业务曲线,打造出属于阿里的一整个生态系统。

 

所以这就是取舍的力量,是痛苦的坚持和不被理解的委屈背后,最终的胜利。

 

人性判断是商业战略的本质,但人性的需求非常复杂,老板在想清楚要以哪一个需求为切入点的时候,也是完成了一场名为“取舍”的修行。 

标签: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