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庞金玲
2022-05-17 16:27:01
Cherry:我们之所以努力奋斗,终其一生都是为了选择的自由。而极致的时间投入,可以让我们能够快速成长。这篇文章里,有对职场生涯和人生成长路径的思考,转发给大家,以下为全文。
来 源:庞金玲 (ID:gh_a26179215bac)
2019年6月,华为宣布在世界范围内高薪招募20-30名“天才少年”,往后每年的招募名额还会陆续增加。
一个月后,华为总裁办公布了目前已经确认进入华为的8名“天才少年”,他们的年薪在89.6万-201万不等。
华为少年天才计划,应届生可参与。
年薪百万!年薪两百万!
△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公示天才少年名单
任正非先生提出“天才计划”的初衷,是希望这些“天才少年”像“泥鳅”一样钻进企业中枢,激活华为的科研队伍,激发团队最大的潜能。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刚毕业便已年薪200万,所谓“少年裘马”的感觉也一定很棒吧。
当然,这也都是“天才”们十几年如一日刻苦努力的结果,绝非偶然。
当华为以“天价高薪”招聘“天才少年”的信息公布后,消息很快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
高薪,几乎是除了加班以外,华为人的第二张名片。
高薪这事,人人都爱,且无止境,便是秉持着华为人的低调,只凭外界羡慕嫉妒恨也好,夸大其词也好,都不声张。
就好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样,外人只知道华为的高薪,却不知高薪的背后,都是一群高效奋斗的人。
所有高薪的背后
都是玩命地工作
你见过凌晨两点的华为吗?
我见过。不止是我见过,大部分华为人都见过。
凌晨两点的华为,安静,神秘,仿佛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只等待太阳的升起,站在华为大学的园区内,外面街道上零星来往车辆,照来灯光,隐匿在这安静中。
在华为工作的这几年里,身处一群藏龙卧虎之地,一文不名的自己,既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社交能力也弱,跟领导说一句话都脸红半天,除了默默努力提高自己,貌似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为了自我提升,我把能学的都学了,能加的班都加了,能做的事都做了。
行政、人事、日报、月报等大小会议,常常忙到凌晨,才拖着困顿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房。
在那几年的时光里,我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几乎是零假期、零娱乐、随时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
我能在凌晨十二点,接到一个电话后,就立马起床打开电脑进入工作状态;我能因为白天的工作会议漏写一个字,晚上将近期所有会议反复检查,以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这几年的时光里,我见过华为凌晨两点、三点,甚至四点的夜晚,忍受了一个人身在异乡的孤独,啃下了最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最短的时间换得了最快的成长。
在我的工作能力显著提升后,我的薪资也有了一个梯度的飞跃。
在职场,专业是工作的灵魂,专业是对职场人士的最高评价。
例如华为将T3.2列为专家,阿里巴巴将P7-P9列为专家,这是大部分普通人所能到达的职场巅峰。
而专业也意味着死磕到底。
在职场,成功没有捷径,只有玩命工作,只有死磕到底。
高薪不会垂青朝九晚五的人,高薪的背后都是一群拼命加班的人。
比如,在《华为人》上,有一篇“最美的烟火——夜华为”用漫画的形式直观地画出了华为的夜晚。
最美的烟火——夜华为
(图片来源于华为官网的“华为人”总第344期)
极致的时间投入
成就极致的事业和成长
东野圭吾在《恶意》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的确如此。我身边有一些人,十几年如一日的不上班,甚至家里连下脚的地儿都找不到。
谈话中,夹杂着羡慕、嫉妒、恨以及那“懒癌”似的自卑,透着满满的戾气。一副你努力、你压力大都是你自找的样子。
让人倍感讨厌。
你羡慕那些明星,说几句话,代言费是你一辈子都无法挣到的。可你看不到的是他们花了多长时间在打磨自己,单单保持身材这一条就是很多人坚持不下来的。
我们羡慕那些成功的人,为什么能够把企业做得如此强大。可你看不到他们过往多少年积累的经验,加过的班,跟过的客户,走过多少亮着路灯的路,坐过多少高铁和飞机。
2017年时,国内跨境电商企业“有棵树”上市时,身价由5亿元飙升至34亿元。在谈及其飞速成长的原因时,“有棵树”创始人肖四清发表的言论,在朋友圈爆红:“十点钟以前下班的直接开除掉,不加班,你来深圳干什么?”
你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强大,所有的高薪背后都是玩命的付出和不懈的坚持。
工作这么多年来,我真的反感一些“付出没有收获”的言论,我坚定地认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付出,一定会有所收获。
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那些拿着高薪的人,从来都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他们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将事情做到极致。
下面是我上周末加班时,与一个朋友聊天的截图。一个是在深圳的单身姑娘,她目前在深圳买了房,就职于VIVO。
越优秀的人越珍惜时间,这也正是为什么比你有钱、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更拼命。
我之前在深圳的一个同事张姐,是我的精神导师。
她是一名年轻有为的注册会计师,她能同时负责6个IPO项目。
她是怎么工作的呢?
她会推掉其他一切项目,将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到手头上的6个IPO项目上。
从洽谈项目,核算账务,递交资料到按时反馈,每一个环节她都会及时跟进,有问题在第一时间纠正。
整套IPO流程非常复杂,绝对是个毅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
而这些从未听她抱怨过半句,她反而乐在其中,谈到手上的IPO项目,眼睛里都闪烁着光亮。
我曾经在上海出差时与她偶遇,晚上睡觉时,她说这几年她在飞机、高铁上办公已是常事。奔波一天回到酒店,依然是打开电脑回复一天的邮件,梳理工作内容,跟进工作进度,了解员工所遇到的难题,进而优化方案,这些操作已如同家常便饭般寻常。
那几年,她的世界里没有生活,只有工作。
别人下班了在打球,在喝酒,在蹦迪,在撸串,她就在工作,在加班,在追求极致,在死磕到底。
曾经有人问我,一个女人,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付诸于工作,值得吗?
当我看见她手头上的的IPO项目屡传捷报,帮助一个个企业家实现上市之梦,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极致的时间投入,成就了她事业中里程碑式的跃迁。
一年的时间,她手头上的6个IPO项目均已成功上市,在审计圈名声大躁。更是被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破格提拔为合伙人,以及多家大企业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她用极致的时间投入,打造了一张闪亮的事业名片。
那些年她苦熬过的时光,终究没有辜负她。那些极致时间的投入,成就了现在专业与优秀。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即如果一个小白想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专业,必须要先付出1万小时的磨炼。
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不能成长?因为付出不够。当量变不能引起质变时,年轻人需要以极致的时间投入换得经验的积累,以博得漂亮的职场一跃。
人与人的差距
就来自于你下班后的时间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业余时间决定了一个职场人士的命运。
晚上八点到十点的是职场人士充电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如何利用,决定了职场生涯最终能走多远。
在我创办自己的图书公司后,我所带的员工小覃就是一个将业余时间用到极致的人。
公司五点半下班,小覃总是最高后一个离开公司的人。不是她工作效率低,相反她的工作完成得又快又好。
在下班时间里,有时她在继续完成手头上的工作,有时她在重点攻破重难点,有时她在总结一周的工作内容。
我的QQ里收到过她凌晨一点发来的稿件,看见过她深夜的消息回复。
她的桌子里总放着一本关于备考编辑资格证的书籍,书上能看见她倾注满满心血的笔记,每周晨会上能听见她精彩专业的知识分享。
她是一个1996年的姑娘,是目前公司里年龄最小的,却是工作上手最快的,转正速度最快的,专业能力在同级别同事中最扎实的。
雷军说过:“任何成功,勤奋和努力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一个最低6×12小时的勤奋和努力,为什么你会成功呢?如果你想干5×8小时就成功,别人比你工作时间长50%,聪明程度一样,人家比你一倍努力,这就应了中国的古话:天道酬勤。”
人的一生,不可能面面俱到,有舍必有得。想要高薪体面的工作,想要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拿出时间去交换。
就像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米兰达的生活感悟:“当你的生活岌岌可危时,说明你的工作步入正轨了。当你的个人生活化为乌有时,就说明你要晋升了。”
上班时间段,每个人都忙于工作,差距并不明显,而下班后的生活则是天差地别。
有的人回家打开电视葛优瘫,有的人与朋友聊天宵夜到深夜,有的人坚持学习,提升自己的某一技能,有的人死磕工作中的重难点,将所有的复杂流程简洁化,让自己下次处理起来毫不费力。
有的人每天努力8小时,有的人每天努力12小时,久而久之,起初的小小差距最终会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
下班后的时间,决定了你的人生。
所以,如果你想拿高薪,你想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好好经营你下班后的时间。
你可以找到一个工作中你经常需要用到的技能,花时间系统去学习。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比行业和职级更重要的,是你的傍身技能,它可以让你随时有“饭”吃。
你可以做那些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双向杠杆,最大限度地撬动你的本职工作。
你可以用“创业心态”来工作,“创业心态”会让你淡化上下班之间的界限,一心一意将工作做好,不断升级自己的价值,获得可持续成长的能力。
如果你是一位全职主妇,那么请你至少把家里收拾得干净些、把孩子教育得礼貌些,多读读书,把自己的视野提高些,不要再天天拿着手机向所有的人推销你那三无产品,毕竟一天赚10块钱,连手机通话费都没赚回来。
在华为时,我的导师向我推荐了毛主席的一首词: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不断努力,总有破晓的时候。
2022/06/13 15:45
2022/06/13 15:16
2022/06/13 12:11
2022/06/13 11:57
2022/06/10 15:19
2022/06/10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