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酵研院
2022-03-16 11:11:46
△是新朋友吗?关注酵母总裁班,一起聊管理~
导语:11月5日晚,海底捞官方发布公告,称将在今年12月31日前关停大约300家门店,但不会裁员。
300家,意味着关掉海底捞总门店数的20%(海底捞目前全球门店数为1597家),官方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关掉的门店均是经营预期未达标或暂时休整、择机重开。
这意味着,海底捞2019年制定的快速扩张策略宣告失败。
令人惊喜的是,海底捞官方并没有藏着掖着,在公告中坦诚总结了失败原因:
① 部分门店选址出现失误;
② 让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的组织结构变革;
③ 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
④ 过度相信连住利益的KPI指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
前三点是快速扩张期常遇到的情况,最后一点竟包括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海底捞一直以来长于文化建设,此次自爆“企业文化建设不足”,或许是为了宣告,海底捞要将自身长板进一步做强。
而“关店但不裁员,勇于承认自身错误,勇于向外界公示”,这本身就是海底捞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企业发展出现问题时,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如何担当。
一个成熟企业,不仅看它在顺境时多么辉煌,更要看它在逆境时如何担当。
这一点,在另一家大企业身上也有所体现。
华为在创立的前20年,有人问任正非华为的最低纲领是什么?任正非说活下去。那最高纲领呢?任正非脱口而出,还是想活下去。
2001年3月,正当华为发展良好的时候,任正非在企业内刊上发表了一篇《华为的冬天》,通篇只说一件事:别骄傲,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要多思考怎样面对失败,居安思危。
这种“居安思危”,让华为从2010年起,至今连续11年保持快速、高质量增长。
而宣布关店20%的海底捞这两年刚刚经历了一波低质量增长,但面对“失败”的坦然,还是让人感受到企业过坎的从容。
一胜一败之间,是两个企业面对外部变化相同的管理哲学。
毛泽东一生打了四场败仗,赤水河畔占了两场。但伟人曾说过,四渡赤水作战是他一生之中的得意之笔。
金一南将军在《苦难与辉煌》中,做出过这样的解释,毛泽东的伟大不在于他是战无不胜的“神”,而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不忌讳试错纠错,随时准备根据实际情况,修正甚至推翻自己的决策。
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犯错误、吃败仗,如何认识到错误,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是平凡与伟大的最大区别。
所以对于海底捞来说,关店不一定就是坏事,就像几年前,曾经媒体曝光海底捞的食品安全事件,海底捞的应对措施让人双手点赞,负面新闻反而成了正向宣传。
苦难与辉煌,是一对有趣的辩证法,背后折射的是一个企业管理的基本逻辑与哲学,越是危机的时候,越能看得清楚。
学会如何打败仗,是海底捞给行业的一个启示
2021年6月,在海底捞股东大会上,创始人张勇曾就盲目扩张进行反思。他表示自己对趋势判断错了,他承认自己在去年6月做出门店扩张的决定是错误的。
海底捞在经营人方面,在行业独树一帜,比如,特有的师徒制,门店的分裂机制等,海底捞始终在向行业输出文化和方法。
而关店事件并非个例,疫情的影响,餐饮企业普遍遇到经营问题,就像张勇说:“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解决。”
而在面临困境时,关店,不裁员,这也需要勇气,同时依旧会给餐饮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缩减规模,如何处理员工关系问题。
为了扭转当前局面,海底捞董事会决定开展“啄木鸟计划”。
其官方公告表示,此计划将由公司执行董事、副首席执行官杨丽娟女士全权负责,她和她的团队将采取如下措施:
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的门店,包括海外门店,并果断采取措施;
重建并强化部分职能部门,并恢复大区管理体系;
在科学考核各部门的前提下,继续大力推进双手改变命运的核心价值观落地,继续大力倡导爱和信任为前提的奉献精神;
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若本集团海底捞餐厅的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海底捞餐厅。
从自救的措施上看,海底捞这次依旧把核心放在了经营人的问题上。
比如组织建设回归大区管理模式;“双手改变命运”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塑造;考核机制的调整等,都会围绕“连住利益,锁住管理”来展开。
海底捞独特的管理模式,决定了他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所以此次关店只不过是海底捞的一次自我修正,关店20%也不会破坏海底捞的组织根基,甚至会形成更强的组织凝聚力。
当一个5万人的团队能够做到“上下一杆枪”时,即使换个行业,他们依旧能够做出伟大的企业。
就像张勇在今年的股东大会说,“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因为这是我的使命。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稳定下来就再冲锋,直到海底捞倒下来为止。”
所有企业都要跟华为学如何打胜仗
细心的人会在海底捞身上看到华为的影子,因为二者的底层价值观很多是相通的,强调价值观、强调强大的组织力。
只不过华为的发展显得更平稳。那么,华为怎样做到长期保持高质量增长?答案就是居安思危,不断优化管理。
在《华为的冬天》中,任正非除了强调“居安思危”的价值观,还从提拔干部标准、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管理变革、自我批评、优化流程等三十多个方面提出理念、方法和策略,归根结底就是“优化企业管理”。
华为顾问田涛曾说,华为能够实现快速、高质量的增长,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华为基于人性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管理理论和实践基于什么?就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
创立三十四年来,华为关注的核心点是价值观的形成、实施、长期不懈的传播,其价值观的前三句话,也在华为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
所以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文化。
团队成员如何做到“上下一杆枪”,是企业迈向成功的关键。
企业的长期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
任正非曾指出,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任何一个商业组织,财富的产生和持续扩张,最根本或者唯一的源泉,就是客户。
三十四年以来,华为持续进行组织变革,但变革只有一个聚焦点,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个方向进行变革。
田涛说,华为之所以有今天,靠的是这个组织有一种强大的精神气质——奋斗,即个体和群体的奋斗精神。
那靠什么机制来驱动60、70、80、90后四代人保持奋斗?
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华为选择了“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的准则。
华为始终坚守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按照实际贡献选拔干部。
任正非有很多形象化、军事化的语言,比如“上甘岭上选拔干部”,在最艰苦的战场选择最优秀的干部。
金一南也曾分享过:美军干部晋升是将“有没有上过战场”、“有没有和敌人面对面打过仗”、“有没有负过伤”,作为美军军官晋升的唯一标准。
简单地说,就是主张把指挥所建立在听得见炮声的地方,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也就是华为价值观中的“以奋斗者为本”。
在激励层面,秉承“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原则,华为财富、权力分享机制更倾向于那些面向客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能为组织创造价值的人。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也会变得大而傲、大而封闭、大而惰怠,这种大组织病最大的危害是,会让一个好的文化理念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改变。
华为如何始终坚持价值观不走样地落地和实施?很重要的一点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长期坚持自我批判”。
只有时刻保持警觉意识,企业未来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构成华为这家伟大企业34年发展史的最核心基础。
《扛不住了?海底捞将关闭300家门店,张勇曾就盲目扩张“认错”》证券时报
《跟华为对比,看海底捞企业文化问题与改进》谭长春
《华为的成功,离不开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田涛
《不要让“企业家”变成贬义词》正和岛
文末点击 阅读原文,了解最新一期酵母总裁班
请关注创业酵母旗下账号
2022/06/13 15:45
2022/06/13 15:16
2022/06/13 12:11
2022/06/13 11:57
2022/06/10 15:19
2022/06/10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