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奋斗10年,却把自己变成了“负资产”

来源: 酵母君

2022-03-30 10:33:15


上周,一位很年轻就开始创业的酵母学员,在线上分享的时候感叹说:

 

那些20多岁已经很“成熟”,但30多岁还没有真正成长的人,大概率过不好这一生。

 

刚入职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成熟的标志,“经常帮助别人”是靠谱的人设。

 

所以领导给的任务再难也要靠自己解决,遇到困难不懂求助而是默默百度,同事的帮忙请求也不懂得拒绝。

 

甚至多年后升职加薪、当了团队小领导,也要事事亲力亲为,每天忙忙碌碌却没有成果。


这就导致,以前因为业务好经常被上级称赞,现在却因为没办法带领团队拿到成果,天天被批评。

 

这样的人看起来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很辛苦,却从来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把自己的下属思维转变成管理者思维。

 

没有管理者思维的人,连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管不好,还怎么管别人?

 

职场人的中年危机,根源是什么?

 

因为你的工龄和工资在增长,但你创造价值的能力却没有进步,你作为员工已经到达了个人能力的天花板,却无法作为管理者去成就更多人,无法通过团队创造成倍的业绩增长。

 

所以我们说,很多人奋斗了10年,创造的价值甚至无法抵消你的人力成本,最终你就成了公司的“负资产”。

 

 

如何从下属思维变成管理者思维?

 

经济学上有个“二八定律”:

困扰你的事情中,80%都是繁琐的小事,只有20%的事情真正重要。

 

所以我们应该花80%的时间去思考和复盘,再用20%的时间去高效的执行。

 

酵母君之前的同事,每天给人感觉风风火火的,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他的小团队业绩也做得很好。

 

但当他带了更大的团队之后,整体业绩突然就掉下来,他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很不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而管理者仗着自己年轻或能力强,只知道拿体力和脑力去拼,团队里所有事都习惯亲力亲为,不懂得抓大放小,也没有培养接班人帮他分忧,总有一天会坚持不住。

 

这种不分主次的“拼”,不会用心力、不关注培养人的“奋斗”,就是没有管理者思维的表现。

 

因为他脑子里还是通过自己努力拿结果的逻辑,那么久永远摆脱不了下属思维。

 

所谓的管理者思维,有3个重点:

统筹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

通过别人拿结果,以成就他人为责任;

学会向上管理,把上级当做你最大的资源。

 


在你开始工作之前,先想清楚几个问题:

哪些工作对你完成主要目标起决定性作用?

哪些问题先解决之后能最大限度节省你的时间?

哪些问题是完成关键工作之后顺便就能解决的?

哪些工作可以交给下属完成,你追他的过程就好?

 

管理者要学会精简目标,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解决最大的问题。

 

而针对每一事项都要设置完成时限,要为自己设置每天、每周、每月可追踪的工作计划,你的目标也要做月度、季度和年度的细分。

 

很多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低,是因为这件事关注一下,那件事再关注一下,没有考虑好顺序主次,也不寻求下属和平级的帮助,更想不到向老板争取资源和辅导。一味地忙前忙后,最后他的事情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而懂得思考的管理者,会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像一个狙击手一样精确的锁定自己设定的主要目标。

 

 

什么是管理者的基础素养?

 

一家企业中,管理者的首要责任,就是通过别人拿结果,通过结果培养人。

 

你不能再以自己的业务能力或专业能力为傲,而是要以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的成绩为傲,要以你自己辅导和成就了多少员工为傲。

 

好的管理者都是苛求过程、释怀结果的,因为好的过程本身就代表了稳定的结果。

 

而在这个过程中,对那些工作方法有问题、心态不好、犯错误、踩红线的员工,你就不可能做老好人,一定要心慈刀快,该问责问责,该淘汰淘汰。

 

对于有潜力的员工,管理者要大胆启用、小心把控,一边放手让他们去做事,一边要卡住追他们过程的时间节点。在培养和考核员工的同时,管理者也会慢慢梳理出自己的一套培养人的逻辑,慢慢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所以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教学也是最好的学习。

 


很多管理者为什么有底气说出“干就对了”?

 

那是因为他们花大量时间思考如何拆解目标、梳理流程。管理者看到了问题、想好了方案,即使是开拓新业务,也有兜底的计划以防万一。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放手去做。

 

归根结底,成就最优秀的管理者的首要条件,就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思维、能力、胸怀、价值观来打动所有人。

 

想学习管理者的基础素养?

想掌握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必备工具?

想提升管理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