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康明:我的身体里住着一个不安分的灵魂

来源: 程海涛(第一资源)

2022-03-14 11:32:19


文 / 程海涛


有人说邓康明是最不像HR的HR,他的火爆脾气和“不按HR套路出牌”的行事风格,让很多人心生畏惧却又佩服不已。在阿里巴巴时,有时就连马云都要听他的。


在阿里巴巴十几年,从HR总管到阿里影业COO,他的职业履历如同他的性格,出色且张扬。



文章约10673字,建议阅读时间30分钟。

适读人群:各企业HRVP、CEO、HR及其他人力资源行业从业者

战略意义:★★★★

阅读难度:★★

实操指导:★★


北京,东北三环威斯汀酒店。邓康明一身商务休闲装,一个人、一杯咖啡,大大咧咧地坐在角落里摆弄着手机。


“年纪大了,现在不得不带着它了。”邓康明起身寒暄,拍了拍随身带着的心脏监测仪。


十几年前采访他,他还在阿里巴巴担任副总裁,很能侃,但不是那种不着边际的胡吹。不了解他的人觉得他很张扬,真正懂他的人,都觉得“老邓是那种简单粗暴,又满身情怀,不屑城府,又似乎活的很明白”的人。


之后还听过几次他的演讲,全程脱稿,也没有PPT,但气场足到令台下所有嘉宾都屏气凝神,生怕错过他说的每一句话。很多HR都是冲着他才去参会的。



邓康明88年复旦毕业后,被分在了首钢,后被“严重修理”没了工作,90年为了有碗饭吃偶然的因素入行HR,此后二十多年的生涯中,身边却没几个HR朋友,也很少“混HR圈子”,最好的朋友都是做市场销售、技术、业务的……


进阿里之前在外企做HR多年,经常因为亚太区领导只把本土人力资源当作简单的执行工具去用,他一个人和他们讨论、争吵、打架。2004年,在为强生、达能、甲骨文、微软服务十几年后,他决定再也不给跨国公司打工了。“在外企做了那么多年HR,自觉只有在西安杨森的时候,HR是为公司做出过贡献的。”


之后在拒绝了壳牌去英国工作两年的机会后,毅然加入那时还毫不知名的阿里巴巴,期间除了数次和彭蕾交接HR的接力棒外,还做过5个完全与HR无关的工作……成为阿里集团的首席人力官、资深副总裁、合伙人、执行董事……期间起起伏伏,但一待10年……

 


对话

邓康明

Q


A


程海涛

第一资源联合创始人



邓康明

原阿里巴巴CHO

Q:程海涛

从HR到COO,你会觉得自己的转型很成功吗?

A:邓康明

在我看来,一个人做到COO、CEO,跟他原来的出身有没有关系?有,因为训练不一样,例如早期做销售的人,他们做CEO概率可能更大,高级的财务可能性也很大,这与客户和市场的远近有一定的必然关系,毕竟一个企业存在,是要获取客户、赚钱的。谁离客户更近,谁干着“算账”的活,谁就更有机会,这是一个合理的逻辑。


今天这个世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CEO遍地都是,HR做CEO也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而且今天HR做CEO并不见得比业务出身得人差,也可能更好。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个组织胜过另一个组织,“人”和“如何处理人的问题”成为致胜的关键之一,而非仅仅资本、资源、资产……一个具备“领导力”的HR,在这样的场景中,有很大的空间,去影响和改变组织的本质,个人和团队;分工和协作;效率和效力……信息传递、利益分配、议事决策……从“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到“流水的营盘,流水的兵”,改变组织的生命周期,始终保持个体和组织的弹性和活力,从容应对市场和竞争的变化,哪怕已经是一个庞大、机械、多元化的企业……排兵布阵、梯队建设,人性善恶,制度代偿,“心要慈悲,刀要快”,对于“人性”和“组织性”的历练,会使经历优秀的HR,具备完全不同的优势,如何将这些业务和财务出身的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化为胜势,是一个现实的挑战,也是命运。


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CEO出身于HR,今天其实已经看到很多,这实在是一种“文明”和“进步”。


Q:程海涛 

HR看到你这么说,他们一定很开心。

A:邓康明 

其实人力资源在中国的这么多年,无论是叫劳资科、人事科也好,还是叫人力资源部也罢,大都是职能性、服务性的,发工资、搞考核、组织培训。。。很多人把时间都化费在了事务性工作上,有时候没办法“浮出水面喘口气”,而且,“做好了是应该的,出点错,就是王八蛋”,很苦很累。。。


而且非事务性的HR工作,又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是这个领导,可以说你很牛逼,明天换一个,你可能就变成“臭狗屎”,需要很强大的内心和定力,不为一时毁誉所左右,只要无欲无私心,就要能够挺住守住,不改初心。这个很不容易,如果最终被“赶走”,那是他的损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阿Q一下。


所以,我常常和我的队伍说,要学会“自慰”,然后“自强”。


另一方面,HR又是一个“搭台唱戏,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不能有太强的ego和“权利欲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然后,你也就好了。


Q:程海涛 

我记得你在阿里巴巴最初几年,一直都在很高调的推行人事系统,将人力资源外包。

A:邓康明 

我04年加入的时候,记得HR得有大几十人,公司只有大约1700人,我很纳闷,就做了一个表格,统计每个人的实际工作和具体时间花费,发现工资计算、档案保险、人员异动、人头统计、组织招聘、安排培训等等这类事情,占了团队绝大部分得时间,而且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所以当时我力主建立e-hr系统,引进了“Peoplesoft”。现在看这不算什么,而且或许已经过时了,但当时对一个还很不知名得小公司来说,是件很大的事,是当时互联网公司的第一家。


另外就是通过招标引进了中智作为我们的服务提供商,把所有事务性工作外包。这个事,从立项到实施,其实很痛苦,阻力很大,每年数百万的花费看得见,但收益却很不清楚,而且,很多人没了原来的工作。


但是,我当时觉得,必须要这样,否则我们会对不起一个“可能的伟大的公司”。这个变革,也为后续阿里HR的转型,“政委”体系的建立,留下了腾挪的空间和可能。有了这个基础,人就可以被解放出来,原来的近百人部门,变成小30人,其余的去业务部门“找工作”,自己去谈,有人要,很好,没人要,就得自己谋出路了。

 

阿里是一个真的非常重视“价值观”的公司,绩效考核结果权重的一半,是价值观的考核。由于其相对的主观性,同时也基于我“策略”上的考虑,加入初期,我也曾经尝试对阿里的HR及组织文化的命脉-“价值观”相关的体系做些变革。其中之一是,将价值观的考核改变为“影响因素”而非硬性的50%。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个技术上的处理,却绝没料到,我受到了来自阿里核心层的强烈反对,好像我错到“动摇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这个过程,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让我从感性和情感层面,进一步理解和融入了这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公司。汲取教训之后,我改变了方法,从阿里认为的技术层面,将原来阿里的“独孤九剑”价值观,改变为沿用至今的“六脉神剑”。


在争得马云的支持后,我把全公司近三百位管理干部关起门来,开了两整天会议,就价值观为核心,讨论今天和未来,组织建设中的变与不变,组织文化中的继承与扬弃……虽然,结果达成预想,但过程仍艰难曲折……原先创立“独孤九剑”价值观的一两核心高管,就根本没来参加这个两天的全体干部会议。虽然后怕,但没办法,要赢得立足的空间,我也是在赌,这件事做不好,我就准备离职。


Q:程海涛 

你很强势,但不是所有HR都强势得起来。

A:邓康明 

我并不是强势,我只是简单。人力资源这个岗位,关键要看HR怎么定位自己。


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不同,跨国公司的好处是把工业化的人力资源流程和工具带进来中国,十八般武艺,要什么有什么,但是由于“全球统一性”等问题,这些“先进的武器”并没有很好的和本土的状况良好的结合,有时只需要砍刀就解决的,却非拿个大炮给你。


而且本土的HR,远离总部,常常只知道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土企业什么都没有,但HR接地气,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解决每天现实的问题,活过今天。


比如,在阿里影业,人事部和其他公司领导问我,为什么不做“人才盘点”、“360 评价”等等“先进”的HR program,我说,公司的业务策略还没定型,也就这么几根葱,盘什么点呢?开个干部大会,大家相互之间认识5人以上的没有几个,360什么呢?

 

还有一个小例子,很多年前,有一次在淘宝的会上,马云说不希望大家加班,也不应该加班。而在另一次淘宝的会上,马云又说我们一定要安排加班餐。


那么到底什么是对的呢?而且,记得按当时的价值观考核,如果下班后,在公司玩游戏、看网页这些与工作无关的事,还吃加班餐的话,属于不诚信的行为,是要被辞退的。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按什么办呢?抛开领导看似矛盾的要求的表象,以及规章制度的表面意思,其实这个事,细想想,当时我们把很多工程师招到杭州去工作是不容易的,公司必须营造一种“家”的氛围,那又何必在乎是加班了吃饭还是没加班也吃饭了呢。

 

其实吃顿饭是小事,重要的是,我们在处理人和组织相关的事情上,要学会因时因地,解决当下问题,而不是仅仅追求所谓的“公平、公正”,这些“制度上”正确的东西。也不要简单地和领导去较真, 为什么你说的是矛盾的,做领导的要一致。或许只有这样,HR才能生根发芽,有一天,开花结果。


Q:程海涛 

 你怎么评价马云?

A:邓康明 

我觉得自己在阿里那几年,有马云这样的人做领导,是运气的。


他对人和组织有着天然的敏感和坚定的愿景,这让我这样的HR从业者,有一个很大的舞台和依靠,可以放开手脚,按自己对业务和组织的理解来做变革。他是我见过的化最多时间在人、组织、文化上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所以,从“资源获取”的角度上,我是很充分和丰富的。


而且,马云个性上开放、“喜新厌旧”,新的做法,不确定的变革,他都不排斥,所以,我们有机会衍生出土生土长的创新,比如“政委”体系。其实这也成就了今天阿里整体的“独特性”,很多人喜欢,很多人不喜欢,你可以恨,也可以讨厌,但无论如何,你得“尊重”。

 

我在阿里十几年,历经各种“斗争”,起起伏伏,有时“伤痕累累”,但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尊敬马云,也很感恩阿里的这段旅程。

 

Q:程海涛 

在工作中,你对你的下属有什么要求?

A:邓康明 

HR工作是“万金油”,要学会抽丝剥茧。我不要求我的HR下属要懂业务,但是要懂业务的核心逻辑,就是产品怎么制造的、如何到达客户那里的, 以及人这个节点的影响等,这个链条要理清楚并定期跟踪。投入产出,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人均收入等,心里要有本清晰的帐并持续跟踪。只要这些“硬”的清楚了,“软”的才有着落,才有抓手。所谓“软的事情,硬的做”。


有些HR试图证明自己很懂业务,这不可能也不应该,说明没把正事干好。无论哪个部门的HRBP, 我通常关心的是他们能不能把所在部门的业务逻辑讲清楚,即客户为什么要买你的产品?哪怕是免费的也要讲清楚。


这时就可以看出哪些人,是有用的BP,是值得培养的。对那些只会就人谈人,就组织谈组织、就文化谈文化,常常空谈领导力的HR,通常很难成为有力的合作伙伴。要把人放在一个业务的框架里进行衡量,才能发现差别。

 

现在HR流行扁平、共创、民主,都是进步, 有时又很怕过头,成为不作为不担当的借口。


举个例子,去年我们曾讨论要不要买一个内容制作公司,原来是3亿估值,讨论来讨论去不做决定,后来这家公司涨到了5亿,你说是亏了是赚了?HR一定要因时因地,推动合理的决策机制,不追求“对错”,不“流感”,该出什么手,就出什么手,就是好的HR。


Q:程海涛 

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你讲的这些,都是“道”的层面。

A:邓康明 

道理法术器,无论哪个行业或职业,要想成为领导者,先得“悟道名理”,然后实践“法术器”。或者,修炼“法术器”,然后“悟道名理”。实际上,两向互行,螺旋上升。怕的是只停留在法术器上,甚至连理都不懂。

 

Q:程海涛 

HR是个存在“天花板”的职业,而且因为大多数的HR距离权力中心较远,极少成为掌舵的人。

A:邓康明 

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去想。这是自然的过程,不管什么职位职业,你比别人做的更好,就没有天花板,当然,还有“命”。

 

成长是有一个路径的,只要你能站在比自己更高位置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问题,又能站在自己的本分上落地执行,就容易得到成长、晋升,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其实就因为这个。我常常觉得,“成长是靠别人扶持的,成功是自我的涅槃”。

标签:

邓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