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六一
2022-04-13 11:48:32
看人,一定要“闻味道”。
好文3707字 | 10分钟阅读
导读
前引:
在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有这样一句话:看人,一定要“闻味道”。“闻味道”是阿里很重要的人才选拔准则。
2000年,阿里拿到软银投资后,立志做全球顶尖公司的马云,开高薪四处搜罗高端人才,只要是名校、世界500强背景都招到阿里。
然而一年多后,大量高端人才入驻,带来了不好的氛围,稀释了阿里的创业文化,员工们不再为业务拼命,不再思考如何创新,而是躲在流程背后,拿着高薪却不愿多付出,不把工作当事业。
卫哲曾说:“过度地强调技能,忽略非技能因素。跨国公司经常犯,阿里也犯过,不过纠正地快,非常坚决。”
一年后,马云辞退大量的高端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亲自抓招聘,甚至连保安都要面试,才有后来的阿里铁军和纯粹的阿里文化。
马云在内部反思,要找业务技能强的其实不难,付比市场上高一些的工资就可以,然而组建一支强力的团队,是要看这个团队里到底有没有一群很合适的人,这就需要“闻味道”。
你这辈子吃过最大的苦是什么?
你这辈子吃过的最大的亏是什么?
你这辈子受过最大压力是什么事?
就是在“非技能类因素”上下功夫,阿里才打造了铁军文化。
很多人觉得是因为马老师的"忽悠能力",让阿里早期团队有高追求,有使命感,愿意吃苦俯下身子干革命。事实上是阿里在人才选拔时,靠“闻味道”招进了一批愿意吃苦,打硬战,有使命感的好苗子。
(马云和早期团队)
不少创业者和高管,缺乏“闻味道”的思维。在搭建团队时,招到的往往不是自己想要的人。如讲究格调设计感的公司,从某做大众流量的互联网公司招了个产品总监,结果双方因为对产品理念不同搞得很痛苦。
卫哲曾说:“人的分类没有对错。错的是什么呢?不同类的人,天天要坐在一起,天天要在一起共事,你可想而知,心情不愉快,工作效率低。”所以,在搭建团队时,闻闻味道很重要。
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一个失败的团队,却是沆瀣一气,貌合神离。一个真正优秀的团队是有灵魂的,说不一定说的出来,但一旦身处其中,你就感受得到。
简单,就是奖励要奖得心花怒放,惩罚要罚得心服口服。《韩非子》中说,奖罚是管理者的二柄,奖罚做好,群心有向,活力四射;奖罚做不好,军心涣散,内耗不断。
“赏不服人者叛”,奖励不能服众,团队也会土崩瓦解。举一个实际案例:
一家企业刚从竞争对手那里,挖到一员大将,担任公司要职。因为人才来之不易,同时老东家想以更高待遇请他回去,所以在年终,老板给予了很丰厚的奖励。
人才最终留了下来,但奖励由于没有以实际工作的绩效为标准,引起多名老高管不满,认为奖励不公,纷纷以离职要挟。
“罚及无罪者酷”,如果惩罚不能服人,不该罚受了惩罚,该罚的没有处罚,或者处罚的力度宽松不到位,都会引起非常大的动荡。
对于管理者而言,把惩罚做到位是最大的挑战。胜利之时,欢腾团结是理所当然,但兵败之时,依然能全身而退,井然有序才是难得。项目总有成功失败的时候,能够在顺风顺水之时成就事业,在逆风逆水之时成就团队。
在街上如果有陌生人骂我们,我们一定会和他拼命,但如果是父母批评我们,甚至打了我们,我们依然接受和理解,是因为相信他们是为了我们好。
所以,相信团队的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而成长过程如果有痛苦和需要给出痛苦,作为管理者就要用一个勇敢的心。简单,背后是相信自己简单的信念。
在工作中我们通常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
首先,管理者要有清晰的认知:
1)什么样的团队是好的团队?
2)要清楚一个团队只有业绩是不可以的,不是歪门邪道就可以取得业绩的。
3)我们如何才能发现组织当中的问题呢?
什么样的现象能够告诉我们有问题存在呢?通常是在细节当中。
在与员工的相处中,要把握到员工的真实需求,员工在发展当中,不同处境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就像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管理者要去满足不同层次的诉求。我们通常会面临两种不同的人:
一种是有自驱性的人,那我们就要去发掘背后的原动力是什么。
现实中,很多人谈话都是围绕着业务在谈。实际上要做的是将生活与工作有机的结合,不仅是了解员工的工作也要了解生活。其实往往一个人在生活上是如何做如何想的在工作中也是同样的思维,会将这种思维推导到工作当中。当我们能准确的把握他的需求,并满足这个需求的时候,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二种是需要去推动的人。
那味道是什么呢?味道没有对不对,只是喜欢不喜欢。而是否喜欢、是否对味,需要去聊和共同的相处,这样的阶段会出现味道的相融,这也是在拉近和员工之间的距离。对味道的把握需要我们能深度理解人性,了解员工的原动力,即对其需求的挖掘。这就是上边提到的在细节中去闻味道,我们要知道好的奖励不是钱是对其来说是唯一的。
2022/06/13 15:45
2022/06/13 15:16
2022/06/13 12:11
2022/06/13 11:57
2022/06/10 15:19
2022/06/10 15:16